蜀绣又名“川绣”,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,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。2006年5月20日,蜀绣经批准入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蜀绣早见于西汉的记载,当时的工艺已相当成熟,同时传承了图案配色鲜艳、常用红绿颜色的特点。清代确立了“蜀绣、苏绣、湘绣、粤绣”为中国四大名绣。
车凝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是一种长短不齐的乱针脚,一针接一针向外绣,每针相接处不盖头,运针时由内向外或由两侧向中间掺拢。这种针法能够随事物的自然形态,而体现得生动活泼。
滚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是一种长短针,一针靠一针的滚,不露针脚的称叶藏滚;稀疏显现针脚的称亮滚。适于绣蜀葵、芙蓉花叶的叶脉,以及树藤、松针、烟云、人物衣褶等。这种针法能体现绣制物像的自然形态。
飞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是一种长短不一的乱针脚。在运针上有的两针相逗,有的用E3针。是一种适用于浸色的补充针法,而能掩藏原针层的埂子。
扣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针脚齐整,针与针间紧密靠着。一层一个色,层与层间分界有一绊线,头一层须盖上次层的外线,在头一层针脚上搭头。运针时是倒起运,由内到外。其特点能显出绣制物像的凸凹形状。
撒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运用一种稀疏不规则的针法,刺撒上去,以起到隐约的显现色彩、调和色彩和增添色彩的效果,适用于绣制金鱼的尾尖、雀鸟的尾子和脊背花纹等。
E针
蜀绣基本针法之一。是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,每层的色不一,而见缝插针,头一层是长短的密针,长的
蜀锦,专指蜀地(四川成都地区)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。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,用经线起花,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,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。
蜀锦有两千年的历史,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,彩条添花,经纬起花,先彩条后锦群,方形、条形、几何骨架添花,对称纹样,四方连续,色调鲜艳,对比性强,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。与南京的云锦、苏州的宋锦、广西的壮锦一起,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。
四川古称“蜀”、“蜀国”和“蚕丛之国”,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早,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,因产于蜀地而得名,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,历史悠久,影响深远。